兴天下之利,莫大于兴学——叶澄衷
01
【资料图】
公元1873年农历的腊月,正是大家都在高高兴兴的准备准备过年之际,一家钱庄的老板却差点跳下吴淞江寻了短见。
那么是什么原因逼得一家钱庄的老板,在大过年的时候想着跳河呢?
原来在这年年初的时候,钱庄老板的一个熟人,想向钱庄老板借四万两白银做生意,当时钱庄老板看他是熟人,又质押了吴淞江北岸的几百亩地,于是就答应了他。
但是没成想,这一年全世界的经济都陷入了低谷,于是这个借钱的商人就无法及时还上这4万两白银。
而经济下行和年关将至的双重威胁之下,前来钱庄取钱的人又非常的,眼看到自己的钱庄可能会发生挤兑,从而导致钱庄破产,所以钱庄的老板才发愁的想要跳河。
为了解决燃眉之急,钱庄的老板曾想过出去借钱,可是当时的经济行情不景气,因此他跑断了腿也没借到钱,就在他快要山穷水尽之际,一个人答应了他的借钱请求。
02
这个人叫叶澄衷,是当时江浙一带的一个传奇人物。
叶澄衷出生于浙江,因为家境本就一般,父亲又早早离世,所以当时叶家穷的连一碗清汤面都吃不起,不过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,叶澄衷的母亲却想尽办法,让叶澄衷接受了半年的私塾教育。
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,叶澄衷从11岁就开始离开母亲,去外面打工贴补家用,在叶澄衷14岁的时候,见过了一些世面的他想去闯上海,他的母亲不光没有阻止,反而以家里的秋粮为抵押,硬是给他凑出了去上海的路费。
叶澄衷到了上海之后,一开始也是到各种店里当伙计,不过他和一般伙计不同的是,他在学生意的同时,还利用每一个空隙学习英语。
后来他通过自己的英语,结识了不少的外国商人,这些外国商人中的一个,看他头脑灵活又勤奋刻苦,所以就资助他开了一间小小的五金铺。
03
叶澄衷有了立足之地之基之后,很快就让自己的生意走入了正轨,当时叶澄衷非常擅长和外国人做生意,因此外国商人圈里的不少人也都知道了他。
后来一个德国商人因为自身的原因,决定放弃自己的生意回国,就决定变卖自己在上海的财产,在他甩卖的资产中有一条货轮,叶澄衷从圈子里得到消息之后,就用自己这些年积攒的银钱盘下了这艘货轮。
有了货轮之后,叶澄衷的生意做的越来越大,后来他有通过向内地供应火油大赚了一笔,当时做这个生意的人并不算少,但是因为大多数的人不懂得审时度势,很多人后来都栽到了里面,而叶澄衷则瞅准机会及时脱身,算是全身而退。
积累了一段时间的家业之后,叶澄衷又做回了自己的五金生意,不过此时的叶澄衷,已经不再是那个需要亲自到各处兜售螺丝等零件的小商人,而是可以经销整条货轮的“五金大王”。
04
叶澄衷能在上海那个地面把生意做的顺风顺水,除了头脑灵活,眼光锐利之外,就是万事都以谨慎为先。
当年钱庄老板想要借钱的抵押品,是曾经质押在他手里的那块吴淞江北岸的几百亩地。
当地的人都知道这块土地的位置,它位于江苏河的北岸,当时南岸虽然已经发展的红红火火,但是北岸却基本上没什么人去,因此这块土地的价值并不被大家所看好。
叶澄衷又是一个做事谨慎的人,所以当时钱庄的老板,并不认为叶澄衷会冒险借钱给他,但是让他意想不到的是,就在他上门之后不久,叶澄衷就派人来找他过去洽谈,表示自己愿意花4万两的白银,却买那块大家都不看好的土地。
那么一向谨慎的叶澄衷,这次为什么要冒险呢?
05
原来叶澄衷因为生意的原因,对这块地的情况非常了解,而且他还清楚的知道,为什么一条河会让两岸的情况一个天上一个地下。
苏州河两岸之所以有很大的差别,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交通不便,虽然这条河上不是没有连接两岸的桥梁,但是因为这条桥梁是一个英国人领头出资筹建的,所以为了回本,这座桥平时不能白过,而必须要进行收费。
虽然过桥费没有多少,但是这对于本就不富裕的劳苦大众来说,已经算是“高消费”,因此虽然苏州河上有了桥,两岸的人流还是被一条河给隔开了。
叶澄衷当时和外国人接触的比较多,知道外国人处于自己的利益考虑,一直都想让苏州河北岸和南岸一样繁荣。
于是叶澄衷在答应借钱之前,就先跑了趟外国人管理的工部局,在得到了自己如果愿意出一部分钱修桥的情况下,工部局参与的这座新桥,可以按照叶澄衷的意思免费供所有人使用。
06
在的到了自己想要的承诺之后,叶澄衷才答应用4万两白银,去购买钱庄老板的土地。
等到叶澄衷买完苏州河北岸的土地之后,就赶紧把修桥的钱交到了工部局,工部局一看有了解决问题的资金,也是赶紧安排人修建新桥。
新桥修建好以后,因为不再像旧桥那样收费,所以两岸的流通性一下就活跃了起来,这座桥因为是免费过的,当时人们也经常称它为“白渡桥”。
而叶澄衷可不真是让座桥“白渡”,大量的人流直接带动了苏州河北岸的经济,当时苏州河南岸已经用地非常拥挤,因此很快就有大量的人员和资产向北岸转移。
叶澄衷当年4万两白银买的荒地,于是很快就成了抢手的地皮,叶澄衷根据市场需要,分阶段的抛售了自己手里的地皮,最后经过核算,叶澄衷仅买卖地皮的毛收入就达到了一百万。
07
叶澄衷后来在继续做大生意的同时,也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善事,除了修桥铺路、资助贫弱,发展民族产业之外,他最出名的一件事,就是捐助了一座叫澄衷蒙学堂的学校。
这所学校在他生前筹办,在他去世之后才正式建好,当时光绪皇帝曾亲自为这所学校题词,一代大家蔡元培先生曾任校长。
胡适、竺可桢、李达三等大批后世著名人物,也都曾在这里接受过教育,他还出资办过一个叶氏义庄,在这里受过教育的有华人世界船王包玉刚、捐助学校数量第一人邵逸夫......
不过时至今日,知道叶澄衷的人已经不多了。